美国大学排名真的那么重要?
中国学生和家长特别偏爱排名。我做培训的时候,有时第一次见到学生,他就会介绍自己的名字、年级以及他在班里的排名。这种对排名的注重与他们痴迷“最好的”密不可分:中国父母总会想给予孩子最好的,也就是说,他们要在排名最热的暑期课程中,在排名最好的中学里,当然了,还要在排名最前的美国大学,帮孩子争夺得一个学位。
父母们应该比较来自不同媒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高等教育》、《金融时报》等)的数据,把他们当做申请大学的出发点而不是最终决定性的列表。不幸的是,大多的中国父母此前对美国大学的背景知识没有足够的了解,大部分时候只看网上排名,尤其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全国高校排名,就盲目为孩子选取院校。或许这与中国人的“面子情怀”有关吧,人们总喜欢吹嘘自己孩子上的学府。然而,这些排名的测量指标是什么?对一个中国学生申请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大学院校的排名分为四类:公立大学、公立文理学院、区域大学和地方学院,他们的排名受七个因素影响。
1)本科学术声誉(占总分的22.5%):由同行机构的学者意见与美国高校辅导员的调查结果构成。
2)毕业率及保有率(22.5%):六年制毕业率(80%)和新生保有率(占20%)。
3)师资力量(20%):班级规模、师生比例、全职教师数量、职工酬薪制度、博士学位教师的百分比。
4)学生素质(12.5%):招生率、新生SAT分数和高中绩点。
5)财政资源(10%):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6)毕业率表现(7.5%):大学项目中学生表现,表现率越高意味着学生成绩越好。
7)毕业生就业率(5%):校友平均捐赠率。
从国际学生的角度来看,有些问题是排名回答不了的。首先,“本科学术声誉”占了很重的比例,但是其分数很大程度上基于不那么透明的主观意见。这本该反映一个学校的学术严谨度,但是却没有提及研究活动的在学校的层次以及本科生的参与度。其实,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标准和权重,班级规模和师生比例占了将近一半的“师资力量”分数。假设说,小班教育比较好,那学校很可能会通过分小班来提高其排名,却不一定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的研究生和助教可能会负责这些班级。更好的测量方式应该是终身教授与本科生的比例,由终身教授或全职教师负责的小班教育数量。
还有未解决的问题,举例说,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毕业后的生活。一个中国家庭为孩子的美国大学教育支付的费用一般超过百万元。父母们总希望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毕业后职业前景好——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进入顶级研究员——对很多父母来说,这才是真的“投资回报”。但是呢,目前仍没有任何的排名系统能提供本科生的酬薪对比或者职业地位比较等任何信息。
最后还是来重新定位我们的问题吧,中国学生和家长应该怎么样利用这些学校排名进行院校选择呢?父母们应该比较来自不同媒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高等教育》、《金融时报》等)的数据,把他们当做申请大学的出发点而不是最终决定性的列表。要思考你最关注的事情,你最注重什么教育价值,去参观一下校园吧,和顾问或招生办的人谈谈。最重要的是,尽早开始收集学校资讯吧。